欧阳楚英
发布时间: 2022-09-23 浏览次数: 4430

 

姓名:欧阳楚英

学位/职称:博士/教授

研究领域:

1、新能源材料物理、锂离子电池材料、薄膜材料物理

2、计算凝聚态物理,计算材料学

3、材料计算方法设计,材料基因工程

个人简介

欧阳楚英,理学博士,教授,物理学博士生导师,凝聚态专业硕士生导师。2007年被评为江西省高等院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并同时进入“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梯队;2009年获江西省“青年五四奖章”称号;2011年入选江西省首届“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计划;2014年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江西省优秀研究生(博士生、硕士生)指导教师。2011年开始担任物理学学科带头人,2012年被聘为江西师范大学物理学首席教授。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科研项目,在Nat. Sci. Rev., Nature EnergyJ. Am. Chem. Soc., Adv. Energy Mater., Energy Storage Mater., Adv. Sci., J. Mater. Chem. A, Phys. Rev. B等国际物理类和能源材料类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0余篇,SCI他人引用6800多次,其中单篇引用超过200次的有9篇。2020年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物理学)。先后三次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cyouyang@jxnu.edu.cnsmwu@jxnu.edu.cn

办公地址: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实验大楼西303

教育背景:

19977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物理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07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理论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57月毕业于中科院物理所凝聚态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0.09-至今,江西师范大学物理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期间担任物理学首席教授)

2005.082008.08,瑞士联邦高工(EPFL)物理系,博士后

2010.012011.01,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访问教授

科研项目:

1. 《尖晶石结构电极材料中的离子和电荷序问题及其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12174162),主持人,直接经费49万。

2. 《电位调控技术研究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设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编号:51962010),主持人,直接经费40万。

3.XXXXXX正极材料的物化性质及掺杂&包覆改性研究》,企业合作项目,合作单位: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持人,经费80万。

4.《锂离子在固相材料中的迁移动力学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11564016),主持人,经费54.96万。(已结题)

5.《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高性能材料设计、制备与表征技术》,863重点项目,(编号:2015AA0342012015-2017,子课题负责人(总排名第5),本单位经费92.88万(总经费931万元)。(已结题)

6.《利用材料科学系统工程方法研究设计锂离子电池材料》,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20133ACB21010)主持人,经费20万。(已结题)

7.《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材料物理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编号:11234013),排名第二(和中科院物理所、电子科技大学合作项目,江西师范大学负责人),经费310万(其中江西师范大学经费77.5万)。(已结题)

8.《应用计算材料科学方法研究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中的几个物理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11064004), 主持人,经费32万。(已结题)

9.《计算材料学研究XXXXXX的物理化学机制和改性方法》,企业合作项目,合作单位: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持人,经费100万。(已结题)

10.《氧化物基底对吸附铱原子团簇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10GZW0028),主持人,经费3万。(已结题)

11.《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深度嵌锂和表面特性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主持人,经费3.5万。(已结题)

12.《应用计算材料科学方法研究设计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10604023),主持人,经费31万。(已结题)

学术成果:

1J. N. Zhang, Q. H. Li, C. Y. Ouyang, X. Q. Yu*, M. Y. Ge, X. J. Huang, E. Y. Hu, C. Ma, S. F. Li, R. J. Xiao, W. L. Yang, Y. Chu, Y. J. Liu, H. G. Yu, X. Q. Yang, X. J. Huang, L. Q. Chen, H. Li*, Trace doping of multiple elements enables stable battery cycling of LiCoO2 at 4.6 V, Nature Energy, 4, 594-603 (2019)

2M. Q. Wang, Z. Peng, W. W. Luo, F. H. Ren, Z. D. Li, Q. Zhang, C. Y. Ouyang*, D. Y. Wang*, Tailoring lithium deposition via a SEI-functionalized membrane derived from LiF decorated layered carbon structure, Adv. Energy Mater., 9(12), 1802912 (2019)

3L. M. Zheng, Z. Q. Wang*, M. S. Wu, B. Xu, C. Y. Ouyang*, Jahn-Teller type small polaron assisted Na diffusion in NaMnO2 as cathode material for Na-ion batteries, J. Mater. Chem. A, 7, 6053-6061 (2019).

4S. D. Liu, K. S. Hui, M. S. Wu, Y. Yin, K. N. Hui*, C. Y. Ouyang*, S. C. Jun*, Phosphorus-mediated MoS2 nanowires as a high-performanc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quasi-solid-state Na-ion intercalation supercapacitors, Small, 15, 1803984 (2019).

5H. W. Wang, M. S. Wu#, X. L. Lei, Z. F. Tian, B. Xu, K. Huang*, C. Y. Ouyang*, Siligraphene as a promising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predicted from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Nano Energy, 49, 67-76 (2018).

6M. S. Wu, B. Xu, X. L. Lei, K. Huang, C. Y. Ouyang*, Bulk properties and transport mechanisms of solid state antiperovskite Li-ion conductor Li3OCl : Insights from first principles calculations, J. Mater. Chem. A, 6, 1150-1160 (2018).

7H. R. Yao, P. F. Wang, Y. Gong, J. N. Zhang, X. Q. Yu, L. Gu, C. Y. Ouyang, Y. X. Yin, E. Y. Hu, X. Q. Yang, E. Stavitski, Y. G. Guo*, L. J. Wan, Designing Air-Stable O3-Type Cathode Materials by Combined Structure Modulation for Na-Ion Batteries, J. Am. Chem. Soc., 139, 8840 (2017).

8F. H. Ning, B. Xu*, J. Shi, H. B. Su, M. S. Wu, C. Y. Ouyang*, Ab initio investigation of Jahn-Teller distortion tuned Li-ion migration in λ-MnO2, J. Mater. Chem. A, 5, 9618 (2017).

荣誉与奖项:

(1)     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人事厅2007

(2)     江西省青年五四奖章共青团江西省委2009

(3)     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三等奖江西省教育厅2009

(4)     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江西省教育厅2011

(5)     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江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11

(6)     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江西省教育厅2012

(7)     江西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江西省人民政府2014

(8)     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江西省人民政府2016

(9)     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江西省人民政府2019

(10)   中国物理学会“2018年度最有影响论文奖”中国物理学会2018

(11)  中国物理学会2019年度最有影响论文奖”中国物理学会2019

(12)  2020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证书爱思唯尔2020

社会兼职:

(1)     全国计算物理学会理事

(2)     全国固体物理研究会常务理事

(3)     江西省物理学会理事

指导学生情况:

指导博士生6人,硕士生15人。

 

 

 

 

 

 

 

 

 

 

其他信息:

江西师范大学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计算材料物理团队简介

江西师范大学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计算材料物理团队始建于2011年,团队致力于锂/钠离子电池等新能源材料设计、计算及应用的基础研究。团队以锂离子电池领域著名学者欧阳楚英教授领衔。团队现有全职教师9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

团队创始/负责人欧阳楚英教授,师承国内“锂离子电池之父”陈立泉院士,在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设计、机理探索及改性方面获得多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团队核心成员徐波教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着扎实的物理功底及活跃的学术思维,34岁成为江西师范大学最年轻教授。团队成员具有物理、化学和电子信息的学科背景,在锂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及材料结构与性能模拟等理论研究方面均具有雄厚的研究基础。近年来,团队已经取得了一批具有原创性、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Nat. EnergyEnergy Storage Mater.Adv. Energy Mater.Adv. Sci.J. Am. Chem. SocAdv. Funct. Mater.Natl. Sci. Rev.Nano EnergyJ. Mater. Chem. APhys. Rev. B等国际顶级和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批国家级课题14项(国基重点1项、“863”子课题1项、面上项目1项、地区项目10项、国基青年2项),省部级课题2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获省自然科学奖3,获得省级人才称号2人。

团队成立以来,培养了博士生6名,硕士生50余名,本科生20余名。其中5人获得了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科生几乎全部就攻读于985名校的硕士学位。硕士毕业生中,多人继续到北京大学、中科院、厦门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此外,大部分课题组培养的毕业生都往国内各能源企业公司就业,其中,2012届、2014界和2015届物理学硕士毕业生曾长安、龚鑫和王志强先后前往国内电池企业巨头——宁德时代(CATL)工作,这些学生理论功底扎实、工作作风严谨踏实,现都成为CATL的研发骨干。本团队与宁德时代联合成立了“江西师范大学-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研究生工作站,团队学生能够前往宁德时代21C实验室学习交流。